利用離心力輸水的想法很早出在列奧納多·達芬奇所作的草圖中。1689年,法國物理學家帕潘發明了四葉片葉輪的蝸殼離心泵。但更接近于現代離心泵的,則是1818年在美國出現的具有徑向直葉片、半開式雙吸葉輪和蝸殼的所謂馬薩諸塞泵。1851~1875年,帶有導葉的多級離心泵相繼被發明,使得發展高揚程離心泵成為可能。盡管早在1754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就提出了葉輪式水力機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離心泵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直到19世紀末,高速電動機的發明使離心泵獲得理想動力源之后,它的優越性才得以充分發揮。E+H的超聲波液位計在粘稠介質中表現優異。廣州E+HUPA家用增壓循環泵
葉輪安裝在泵殼內,并緊固在泵軸上,泵軸由電機直接帶動。泵殼中間有液體吸管。液體經底閥和吸入管進入泵內。泵殼上的液體排出口與排出管連接。直線泵工作原理不同與其它任何泵,是采用磁懸浮原理和螺旋環流體力學結構實現流質推進,即取消軸,取消軸連接,取消軸密封結構。啟動后電流轉化為磁場,磁場力驅動螺旋環運轉,即螺旋環提升流質前進。性能參數:主要有流量和揚程,此外還有軸功率、轉速和必需汽蝕余量。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泵出口輸出的液體量,一般采用體積流量;揚程是單位重量輸送液體從泵入口至出口的能量增量,對于容積式泵,能量增量主要體在壓力能增加上,所以通常以壓力增量代替揚程來表示。北京E+H端吸長耦合單機泵E+H的電磁流量計在高溫高壓環境中穩定運行。
從泵的性能范圍看,巨型泵的流量每小時可達幾十萬立方米以上,而微型泵的流量每小時則在幾十毫升以下;泵的壓力可從常壓到高達19.61Mpa(200kgf/cm2)以上;被輸送液體的溫度很低達-200攝氏度以下,很高可達800攝氏度以上。泵輸送液體的種類繁多,諸如輸送水(清水、污水等)、油液、酸堿液、懸浮液、和液態金屬等。在農業生產中,泵是主要的排灌機械。我國農村幅原廣闊,每年農村都需要大量的泵,一般來說農用泵占泵總產量一半以上。在船舶制造工業中,每艘遠洋輪上所用的泵一般在百臺以上,其類型也是各式各樣的。其它如城市的給排水、蒸汽機車的用水、機床中的潤滑和冷卻、紡織工業中輸送漂液和染料、造紙工業中輸送紙漿,以及食品工業中輸送牛奶和糖類食品等,都需要有大量的泵。
利用泵特性曲線通常會碰上下列兩種情況:第一種:交點在特性曲線上方,這說明流量滿足要求,但揚程不夠,此時,若揚程相差不多,或相差5%左右,仍可選用,若揚程相差很多,則選揚程較大的泵。或設法減小管路阻力損失。第二種:交點在特性曲線下方,在泵特性曲線扇狀梯形范圍內,就初步定下此型號,然后根據揚程相差多少,來決定是否切割葉輪直徑,若揚程相差很小,就不切割,若揚程相差很大,就按所需Q、H、,根據其ns和切割公式,切割葉輪直徑,若交點不落在扇狀梯形范圍內,應選揚程較小的泵。選泵時,有時須考慮生產工藝要求,選用不同形狀Q-H特性曲線。E+H的雷達液位計在高溫環境中穩定運行。
改變離心泵出口管線上的閥門開關,其實質是改變管路特性曲線。如下圖所示,當閥門關小時,管路的局部阻力加大,管路特性曲線變陡,工作點由M移至M1,流量由QM減小到QM1。當閥門開大時,管路阻力減小,管路特性曲線變得平坦一些,工作點移至M2,流量加大到QM2。用閥門調節流量迅速方便,且流量可以連續變化,適合化工連續生產的特點。所以應用十分普遍。缺點是閥門關小時,阻力損失加大,能量消耗增多,很不經濟。調節方法需要變速裝置或價格昂貴的變速原動機,且難以做到連續調節流量,故化工生產中很少采用。E+H的儀表支持多種防護等級。廣州流量裝置Flowfit CCA250
E+H的儀表支持多種電源輸入方式。廣州E+HUPA家用增壓循環泵
機泵設備合理配置的重要性。水廠的主要任務是保證全市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原來較大的供水量90萬噸,進水量、出水量能滿足地區壓力,但根據現在十年時間,隨著市政動遷,用水大戶的遷移,供水量日趨減少,隨著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對水質的需求越來越高如何確保良好的供水,企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調整機泵設備的合理配置,實行人機較佳的組合。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大量的資金改造原來落后的凈水設備。投入資金、改造舊設備、老管網,提高水力條件,安裝靜態混合器等。安裝四十臺儀表,運用現代化監測系統,對水質進行全過程的監測和控制,確保良好的水質。這些措施充分說明了機泵設備和凈水設備合理配置的重要性。廣州E+HUPA家用增壓循環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