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沙是大曲醬香工藝,坤的方言諧音“捆”或“渾”,完好、整個的意思,沙是高粱。坤沙就是完好的高粱,意思是用完好的高粱釀酒。但不是100%的完好,而是80%的完好高粱,有20%的破損率。坤沙工藝是坤沙酒工藝更好的一種。有一種說法叫“正規坤沙酒,好喝不上頭”,說的就是酒的品質好,口感好。關于坤沙工藝,有一組典型的數字“12987545”,表明的意思是:一年的生產周期、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五年窖藏、四輪勾調、五斤糧食釀出一斤酒。較后這個5斤糧食一斤酒不精確,應該和前面的7次取酒結合起來理解。坤沙酒選用高質量的小麥、大米、玉米等為原料。江門純糧食坤沙酒制造
坤沙酒的生產,一年一個周期,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從第三輪起后不再投入新料,但由于原料粉碎較粗,醅內淀粉含量較高,隨著發酵輪次的增加,淀粉被逐步消耗,直至八次發酵結束,丟糟中淀粉含量仍在10%左右。坤沙酒發酵,大曲用量很高,用曲總量與投料總量比例高達1:1左右,各輪次發酵時的加曲量應視氣溫變化,淀粉含量以及酒質情況而調整。氣溫低,適當多用,氣溫高,適當少用、基本上控制在投料量的10%左右,其中第三、四、五輪次可適當多加些,而六、七、八輪次可適當減少用曲。潮州大包裝坤沙酒規格坤沙酒的釀造工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
坤沙酒具有醬味十足、酒質醇厚、優雅細膩、五味和諧、回味悠長、空杯留香等特色,碎沙酒具有入口醬香發悶,不響亮,醬香味不明顯,回味綿軟無力特色。翻沙酒具有焦苦味明顯,酒質較差的特色。竄沙酒便是酒精酒與坤沙酒蒸煮丟棄的酒槽釀制而成的,就本質而言,便是酒精酒的味道混帶一點坤沙的醬味。采用正規大曲釀制工藝,端午制曲,重陽下沙,一年一個周期,閱歷兩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是坤沙酒中較上乘的“回沙”工藝。所以,金醬不但是坤沙酒,仍是較上乘的坤沙酒。
醬香酒的坤沙釀造工藝歷史淵源久遠,它是古代釀酒人的結晶。簡單點說,坤沙(捆沙)就是采用完整顆粒的紅纓子高粱來釀酒,以求很大程度的激發糧食作物的精華和香氣,用這種工藝釀造的出酒率比較低,因此并不是全部的酒廠都會用這種坤沙釀造工藝。然而坤沙工藝精華的點在于其繁瑣的釀造步驟和方法。據說,坤沙工藝是由清朝乾隆年間的茅臺酒師王坤發明的,他在釀酒過程中發現,保持高粱的完整性,可以提高出酒率和品質,于是創立了坤沙工藝。坤沙工藝后來被茅臺鎮上的其他酒廠繼承和發揚,成為了醬香型白酒的工藝。 坤沙酒的口感醇和,酒液入喉時令人感受到無盡的酒香。
正規的坤沙酒一定采用的是“回沙”工藝,也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12987”工藝,它采用完整的紅櫻子糯高粱,講究端午制曲、重陽下沙,整個釀制周期歷經一年,期間需要2次投料,9次蒸煮,8次發酵以及7次取酒,共有165個工藝環節,30道工序,工序繁且復、工時慢且長,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餾酒,生產周期長、儲存周期長、制曲時間長。如果我們采用外地種植的同類高粱釀酒,即便品質再優,到第五次取酒時就已經被徹底榨干無法取酒了。坤沙是大曲醬香工藝,坤的方言諧音“捆”或“渾”,完整、整個的意思,沙是高粱。梅州特色坤沙酒售價
坤沙酒酒香撲鼻,入口柔和,讓人沉醉在其中。江門純糧食坤沙酒制造
坤沙酒釀制需要采用“回沙”工藝,因此它對原料的篩選非常嚴苛,必須是仁懷及附近地區所產的“紅櫻子糯高粱”,且破碎率不得高于20%。這是因為本地區的紅櫻子糯高粱淀粉含量非常高,能夠歷經多次蒸煮、發酵依然還能取酒,而且釀制出的白酒無論是口感還是品質都是其它省份地區同類高粱無法比擬的。而坤沙酒釀制醬酒端午制曲,重陽下沙,整個釀制周期超過1年之久,期間需要2次投料(下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取出的原酒需要窖藏3年,三年后勾兌調味兒,再窖藏1年,較后檢驗出廠。江門純糧食坤沙酒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