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規范涉稅專業服務行為,保護納稅人合法權益,維護國家稅收秩序,促進市場公平競爭,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法律法規有關決定,制定本辦法。稅務機關應當建立健全以實名制為基礎的涉稅專業服務信用管理與風險管理機制,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規范和支持涉稅專業服務行業按市場化原則為納稅人提供個性化服務。涉稅專業服務機構及涉稅服務人員提供涉稅專業服務,應當堅持客觀、公正、規范的原則,遵守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遵循涉稅專業服務業務規范,恪守職業道德。納稅申報代辦;一般稅務咨詢;專業稅務顧問;稅務合規計劃;涉稅鑒證;納稅情況審查;其他稅務事項代辦。智能涉稅專業服務報告
委托人在納稅申報代理業務中的配合程度直接決定申報質量,專業機構通常要求企業提供發票流、資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完整證據鏈。以增值稅申報為例,委托人需在每月15日前提供:① 銷項數據(包括稅控盤導出的發票明細、未開票收入臺賬、視同銷售調整依據);② 進項數據(增值稅發票抵扣聯、海關進口增值稅繳款書、農產品收購憑證的掃描件及業務真實性說明);③ 銀行流水(重點標注與收入相關的收款記錄,以佐證申報表“銷售額”與資金流的匹配性)。若企業涉及出口退稅,還需同步提交報關單、貨運單據、收匯憑證的電子版,并確保單證信息(品名、數量、金額)與發票完全一致。實踐中常見的問題是委托人財務部門只提供科目余額表,導致代理機構無法識別“其他應收款”掛賬的關聯方借款利息(需代扣增值稅)或“營業外收入”(可能涉及免稅條件審查)。因此,專業機構應通過《資料清單確認書》明確要求委托人法定代表人簽字承諾資料真實性,并根據《稅收征管法》第56條,提醒委托人保留原始憑證至少10年以備核查。對于使用ERP系統的企業,建議委托人開放“只讀權限”給稅務師,以便直接提取“銷售收入-稅額”的明細賬,減少人工匯總誤差。智能涉稅專業服務報告金稅四期下,數據透明化要求企業更重視合規。
涉稅服務產品創新管理遵循"PDCA循環":① 需求挖掘(每年開展200+客戶深度訪談);② 原型設計(制作較小可行性產品MVP);③ 市場驗證(選擇5家典型客戶試點);④ 迭代優化(收集100+個使用反饋點)。某機構研發的"稅務健康指數"產品,通過56項指標量化企業風險,首年創收超2000萬元。創新管理要點包括:設立產品創新基金(每年投入營收的3%)、建立跨部門虛擬團隊(稅務+IT+市場人員組合)、申請軟件著作權保護(已完成8項專利布局)。
委托人在應對稅務稽查時,應嚴格遵循“三不原則”。 1. 不自行解釋專業問題 在面對稅務稽查人員的詢問時,委托人應避免擅自解釋涉及稅務的專業問題。委托人應尊重并信任專業機構的專業判斷,避免因個人理解偏差而導致不必要的誤解或爭議。 2. 不提供未經核實的推測 在稅務稽查過程中,委托人應避免提供任何未經核實的推測或假設。如遇到會計交接失誤等可能導致稅務問題的情況,委托人應如實陳述事實,并提供相關證據或材料以支持其陳述。避免使用“可能是”、“也許”等模糊表述,以免給稽查人員留下不誠實或隱瞞事實的印象。 3. 不簽署存在歧義的筆錄 在稅務稽查結束時,稽查人員通常會要求委托人簽署筆錄以確認稽查結果。委托人應認真閱讀筆錄內容,確保其準確無誤且符合事實。如遇到存在歧義的表述或理解不清的地方,委托人應及時向稽查人員提出并尋求解釋或澄清。避免因簽署存在歧義的筆錄而導致后續的法律糾紛或責任追究。 除此,委托人要保持冷靜和理智,積極配合稽查人員的工作;提供真實、完整、準確的財務和稅務資料;如實回答稽查人員的問題,不隱瞞、不歪曲事實;尊重稽查人員的專業判斷和工作流程,不干擾其正常工作。代理記賬需準確記錄收支,確保稅務申報基礎數據真實。
稅收籌劃是涉稅專業服務中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其是在法律框架內,通過優化交易結構、合理運用政策降低稅負。與偷逃稅的本質區別在于,稅收籌劃必須符合“合理商業目的”原則(如《企業所得稅法》第47條反避稅條款)。常見的籌劃手段包括:利用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如海南自貿港15%企業所得稅稅率)、拆分業務鏈(如“小微+一般納稅人”組合適用低稅率)、遞延納稅時間(如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以跨境電商企業為例,可通過“香港控股+內地WFOE”架構,將利潤留存低稅率地區,但需同步滿足“經濟實質法”要求,避免被認定為殼公司。實踐中,專業機構需警惕激進籌劃方案(如“陰陽合同”“虛假分包”)的法律后果,2023年某明星偷稅案再次印證了“紅線思維”的重要性。未來,隨著全球BEPS 2.0協議落地,跨國企業的稅收籌劃將更注重轉讓定價文檔的完備性,以及國別報告(CbCR)的合規披露。提供稅收政策解讀、涉稅疑難解答、行業稅務分析等專業建議,幫助客戶優化稅務管理、防范風險。智能涉稅專業服務報告
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可疊加享受,降低稅負。智能涉稅專業服務報告
合法稅收籌劃需滿足“四性”原則:① 商業目的合理性(如區域總部遷址海南自貿港);② 交易結構真實性(如員工持股平臺搭建);③ 政策適用準確性(如特殊性稅務重組備案);④ 文檔證據完備性(如研發立項文件歸檔)。某科技企業通過“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分期繳納個稅”方案,延遲納稅義務3000萬元。委托人需配合完成:可行性測試(三種方案比選)、跨部門協調(法務修訂公司章程)、后續跟蹤(優惠備案動態維護)。其中,商業目的合理性要求稅收籌劃需有明確的商業目的,而非單純為了避稅。交易結構真實性則強調籌劃方案中的交易必須真實存在,而非虛構或偽造。政策適用準確性意味著在進行稅收籌劃時,需準確理解和應用相關稅收政策,確保籌劃方案的合法性。文檔證據完備性則要求企業保留完整的籌劃文檔和證據,以備稅務部門審查。智能涉稅專業服務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