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能環保小常識1、買車要買小排量的環保型汽車,外出時若行李不太重,在有公汽可乘的路段盡量不開車,若路途不太遠應提倡騎自行車或步行。2、家中所有電器及辦公室的電器用畢要隨手關掉電源,不要讓電器長時間處于待機狀態。3、空調溫度設定在24~28攝氏度之間,買冰箱應買省電型的,看電視音量要適中。4、盡量不用一次性餐盒、筷子、塑料袋,上街購物自備布袋或筐子,養成不用餐巾紙而用小手帕的習慣。5、在打印機旁備一個廢紙儲存箱,可以重復利用的打印紙一定重復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各種廢紙一定要交給回收商,不管錢多少,節約很重要。6、淘米水切勿隨意倒掉,可用來澆花、洗臉或洗碗,肥力、去污力溫和,又不污染水質。喝不了的面條湯、水餃湯也有一定的去油污作用,可用來洗刷碗筷。可減少洗潔精對水質的污染和在人體內的蓄積。7、拒絕含磷洗滌劑,只用無磷洗滌劑。若時間允許、體力允許,盡量手洗衣服,既節電又節水。8、家中備幾個污水桶,將各種洗滌廢水積攢起來用于沖洗廁所。氣象科普龍卷風是發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墊面之間的直立空管狀旋轉氣流,是一類局地尺度的劇烈天氣現象。貴州氣象科普館
聽到地震謠傳應這樣做:(1)不相信。盡管預測尚未過關,但是有地震部門在進行監測研究,有關部門在組織和部署有關防震減災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無科學依據的地震謠傳。(2)不傳播。應當相信,只要有關部門知道破壞性地震將要發生,是一定不會向人民隱瞞的。因此如果聽到地震謠傳,千萬不要繼續傳播。(3)及時報告。當聽到地震傳聞時,要及時向當地地震部門反映,協助地震部門平息謠傳。(4)如果發現動物、植物或地下水異常時,要及時向地震部門報告,不要隨意散布,地震部門會采取措施及時進行調查核實。貴州氣象科普館科普知識躲避龍卷風安全的地方是混凝土建筑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簡易住房很不安全。
塑料地膜的積極作用①提高土壤溫度——有效積溫增加,生育期相對延長,提高產量(不同顏色增溫效果不同,無色地膜增溫效果較好,銀灰色基本不增溫)②保持土壤水分(保墑),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③維持土壤結構(地膜覆蓋表面,保護表土,可以減輕風,水的侵蝕)④保持土壤疏松(地膜覆蓋會減少雨水拍擊,防止土壤板結)⑤改善光照條件(地膜以及膜下水珠反射陽光)⑥防止病蟲害⑦提高土壤肥力。地膜覆蓋以后,土壤中的氮肥以揮發形式的損失量減少,使得氮肥得以保持。地溫升高,微生物活動隨之增加,增加土壤有機物⑧提高作物品質,達到早熟增收⑨防旱抗澇⑩控制雜草(黑色地膜效果較好)?抑鹽保苗,防止土壤鹽漬化?使各種作物適作區向北推移。
我們知道,聲音是一種縱波,琴弦的振動是琴音產生的來源,但我們無法直接從琴弦的振動看到縱波的存在。本展品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應,在琴弦后方放置一個黑白條紋滾筒,這樣琴弦的振動就會以近似正弦波的形式被展示出來了。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故稱作聲波.頻率大于20000赫茲的聲波稱作超聲波,頻率小于20赫茲的聲波稱作次聲波,頻率在20000至20赫茲之間的聲波就是我們人能夠聽見的聲波.聲波遇到障礙物會反彈回來形成回聲,回聲的速度和原聲一樣,人耳能分辨的回聲必須與原聲間隔0.1秒以上,即在空氣中,障礙物離聲源必須大于等于17米,人耳才能分辨出回聲.頻率大于20000赫茲的聲波稱作超聲波,頻率小于20赫茲的聲波稱作次聲波,頻率在20000至20赫茲之間的聲波就是我們人能夠聽見的聲波.肥料科普,按肥料物理狀況分:固體肥料、液體肥料、氣體肥料;
低碳環保小知識1、少用紙巾,保護森林,低碳生活;2、隨手關燈,節約用電;3、走樓梯,還能鍛煉身體;4、盡量不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可循環利用的布袋;5、能不開車就不開車出行,坐公交,多步行還能鍛煉身體;6、節約用水,洗菜的水可以拖地沖馬桶澆花,認為把水龍頭開到較大才能把蔬菜盤碗洗得更干凈,那只是心理作用;7、實驗證明,中火燒水較省氣;8、廢舊電池一定要送到電池回收處;9、隨身常備筷子或勺子,已經是環保人士的一種標簽;10、冰箱內存放物品的量以占容積的80%為宜,放得過多或過少,都費電;11、植樹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單,排多少,吸多少。科普館磁懸浮列車穩定性由導向系統來控制。山東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設計
科普低碳環保小常識用自備的菜籃子或布袋買菜購物,一個一次性塑料袋需要600年才能腐爛。貴州氣象科普館
超導磁懸浮,是利用超導體的抗磁性可以實現磁懸浮。在列車車輪旁邊安裝小型超導磁體,在列車向前行駛時,超導磁體則向軌道產生強大的磁場,并和安裝在軌道兩旁的鋁環相互作用,產生一種向上浮力,消除車輪與鋼軌的摩擦力,起到加快車速的作用。高溫超導體在懸浮列車上應用的研究集中在日本。超導在運載上的其他應用可能還有用作輪船動力的超導電機、電磁空間發射工具及飛機懸浮跑道。工作原理磁懸浮列車利用“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理,讓磁鐵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車體完全脫離軌道,懸浮在距離軌道約1厘米處,騰空行駛,創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間飛行的奇跡。貴州氣象科普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