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研究發現,很多ASD患者伴有腸胃問題,如消化不好、腸內病菌過度生長(細菌和病毒)以及腸道通透性增加導致的“腸漏”。很多研究報道ASD患者有constipation、腹瀉、噯氣、肛門排氣異常和(或)大便異味等。臨床活組織切片檢查發現許多ASD兒童有一種ASD特有的回結腸淋巴結增生癥狀。因此研究者開始懷疑胃腸道菌群組成紊亂與ASD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由于ASD患者通常有不尋常的細菌特征和胃腸道問題,因此不難認為菌群移植(FMT)具有通過重塑腸道菌群來改善此類疾病的潛力.移植途徑包括結腸鏡輸注、鼻腸管植入、口服膠囊等,不同方式的選擇需結合患者病情與耐受度。陜西自閉癥使用菌群移植專家共識
菌群移植臨床診療或緩解標準:1.復發性CDI:診療后8周臨床癥狀持續完全緩解(成型糞便<3次/d)和艱難梭狀芽孢桿菌A和B***陰性,受體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1B)2.慢性Constipati:診療后8周,完全自主排糞次數超過3次/周、腸道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為改善;排便次數較診療前改善≥50%,但未達到改善標準者為有效(2C)3.克羅恩病(Crohnsdisease,CD):診療后12周臨床癥狀緩解,且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1)緩解:CD疾病活動指數(AI)<150分為臨床緩解標準;(2)有效:CDAI下降≥100分(2C)4.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診療后12周臨床癥狀緩解,且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1)緩解:UC的Mayo評分為0分(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大致正常或無活動性炎性反應(2)有效:Mayo評分≤2分,其中內鏡的子項目≤1分(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輕度炎性反應)(1C)!河北自體菌群移植成功案例菌群移植可改善帕金森病。
糞菌移植(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MT)作為重建腸道菌群的有效手段,已用于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diffcile)infect等多種菌群相關性疾病的改善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認為是近年的突破性醫學進展。然而,這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而是一種體系。如果假設該體系健全,而且假設FMT很終被證明可以用來有效改善特定狀態(或特定類型)的難治性腸道infect、難治性炎癥性腸病、癲癇病、肝病、tumor合并的腸道疾病、糖尿病合并的神經病變以及自閉癥合并的過敏癥等(統稱腸道菌群相關性疾病),那么,這在醫療技術類型和學科分類構架中又如何定位FMT呢!
菌群移植移植途徑的選擇:CDI患者優先結腸鏡或鼻腸管行FMT,如無條件可考慮口服膠囊或灌腸行FMT(1A)Meta分析顯示,無論經結腸鏡、鼻腸管,還是口服膠囊行單次或多次FMT,對CDI的療效均明顯優于萬古霉素標準診療,其中口服膠囊的效果不劣于結腸鏡;但因糞菌膠囊研究剛剛起步,缺乏指南與參照標準,且患者一次性需吞食較多膠囊,故不作為優先推薦。鼻腸管法效果稍遜于結腸鏡,但考慮到留置鼻腸管便于反復多次輸注菌液,也有利于同時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診療,故作為優先推薦。經肛門保留灌腸行單次FMT效果與萬古霉素標準方案相當;明顯低于結腸鏡FMT,但保留灌腸FMT整體療效并未明顯低于結腸鏡FMT整體療效,預示著重復多次菌液輸注可能提高灌腸FMT的療效。故保留灌腸法在無條件行結腸鏡或鼻腸管時可考慮采用。此時,應重復多次菌液輸注,而不應該只給予單次輸注!沃本菌群移植操作規范,收集的糞便迅速冷卻處理,菌液制備后低溫保存,保證菌群活性。
菌群移植(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MT)當時被用于改善rCDI,有效率超過90%,目前已被臨床醫學指南及共識推薦用于復發性或難治性CDI,并逐漸推廣應用于慢性constipati、腹瀉、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和炎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等腸道功能性和器質病變以及神經精神系統(自閉癥、焦慮、抑郁癥和帕金森病)、代謝系統和tumour免疫診療等。以上疾病病因復雜且傳統的藥物診療效果非常有限,應用FMT技術診療卻獲得了大部分的療效認可。FMT診療constipati患者的變好率較常規診療可提高3倍以上;IBD可以獲得較長時間的臨床完全緩解,特別是針對年輕的IBD患者以及克羅恩病患者,FMT的緩解率超過60%;糞便菌群移植2年后,自閉癥癥狀減輕了近50%。FMT診療是一種創新的、具有明確臨床意義的診療方案,甚至被認為是新療法!菌群移植不僅關乎醫治,更在于通過微生物調節,提升整體健康水平.湖南腹瀉使用菌群移植技術及其過程
供體篩選需評估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及病原體檢測結果,確保菌群安全性與移植后的定植潛力。陜西自閉癥使用菌群移植專家共識
AD是一種災難性的神經系統疾病,截至2020年,它影響了580萬6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預計到206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400萬。隨著AD患病率的增加,全球癡呆癥的總成本預計將在2030年增加到2.0萬億美元。2017年,AD是第6大**常見死因,在美國造成121,404人死亡,在美國老年人(65歲以上)中更是排名第5位的**常見死因。AD造成的巨大經濟負擔及其日益流行,促使研究人員尋找預防或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目前有各種腸道菌群調節干預措施,例如調整飲食、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制劑或腸道菌群移植(FMT).陜西自閉癥使用菌群移植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