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系統具有普遍的應用場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領域: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設置魚菜共生系統作為教學工具,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生態循環、農業科學和環境保護等知識。2.商業種植:一些專業的農業企業或種植戶采用大規模的魚菜共生系統進行商業化生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產高質量的有機蔬菜和水產品。3.餐廳和酒店:部分餐廳和酒店可以安裝魚菜共生系統,為顧客提供自產的新鮮食材,提升品牌特色和競爭力。4.科研領域:用于開展相關的生態、農業和水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為改進和優化魚菜共生技術提供數據支持。5.災區和偏遠地區:在資源匱乏或自然災害后的地區,魚菜共生系統能夠提供相對單獨和穩定的食物來源。鼓勵居民共同參與建設、維護,提高他們對本地環境及食品來源的認知度。海南智能魚菜共生基地
很多企業看到了“魚菜共生”的發展前景,紛紛引進這項技術,在寧夏賀蘭縣瑞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摘園區的大棚內,一幅魚與菜和諧共生的場景躍然眼前:綠油油的芹菜生的“嬌嫩”,紅艷艷的番茄長勢喜人,鱸魚歡快地躍出水面,水循環系統靜靜地“工作”。“這里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其秘訣在于我們運用了‘魚菜共生’技術來達到溫室中養魚+種菜同步進行的效果。”寧夏賀蘭縣瑞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遲宏偉介紹,“魚池里的水經水循環系統流進種植槽,利用魚的排泄物和餌料殘渣經微生物分解,轉化為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再用養魚的尾水灌溉蔬菜,蔬菜將養分吸收完畢,凈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魚池中”。江蘇智能魚菜共生系統搭建漁業與農業結合,不僅增加收入,還能保障家庭營養需求,實現雙贏局面。
很多農場只是把魚菜共生作為三產概念引入農場,并沒有實際采用魚菜共生技術進行大規模栽培和向市場供應蔬菜和水產。耕作體系模式:1.閉鎖循環模式:養殖池排放的水經由硝化床微生物處理后,以循環的方式進入蔬菜栽培系統,經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過濾后,又把處理后的廢水返回養殖池,水在養殖池、硝化床、種植槽三者之間形成一個閉路循環。2.開環模式:養殖池與種植槽(或床)之間不形成閉路循環,由養殖池排放的廢水作為一次性灌溉用水直接供應蔬菜種植系統而不形成返還回流,每次只對養殖池補充新水。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采用該模式。
共生方式分類:1、直接漂浮法:用泡沫板等浮體,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進行水培;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雜食性的魚會有吃食根系的問題存在,需對根系進行圍篩網保護,較為繁瑣,而且可栽培的面積小,效率不高,魚的密度也不宜過大。2、養殖水體與種植系統分離,兩者之間通過礫石硝化濾床設計連接,養殖排放的廢水先經由硝化濾床或(槽)的過濾,硝化床上通常可以栽培一些生物量較大的瓜果植物,以加快有機濾物的分解硝化。經由硝化床過濾而相對清潔的水再循環入水培蔬菜或霧培蔬菜生產系統作為營養液,用水循環或噴霧的方式供給蔬菜根系吸收,經由蔬菜吸收后又再次返回養殖池,以形成閉路循環。這種模式可用于大規模生產,效率高,系統穩定。企業積極投入資金支持本地社區項目,用實際行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比起傳統的外塘養殖,設施化養殖密度高,容易出現水質變差、死魚現象。如何防止出現這一狀況?在運用水培蔬菜凈化水質的基礎上,張建輝與衡水學院合作研發了用果蔬殘余厭氧發酵而成的環保酵素。“您看,這些酵素就是我們凈化水質的‘法寶’!”張建輝指著大棚內擺放的一罐罐液體說:“這是降氨氮的、這是調節pH值的、這是殺菌的,這些酵素既能凈水、防病,還能增加魚池養分。”“魚菜共生”循環種養在“魚肥水—水澆菜—菜凈水—水養肥”的生態平衡中,形成了“養魚不換水、防控不用藥、種菜不施肥”的特色。這種可持續的農業方式減少了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更加環保。河南新型魚菜共生養殖模式
系統中的微生物也扮演重要角色,它們幫助分解廢物并釋放養分給植物吸收。海南智能魚菜共生基地
魚菜系統是完全有機的。水培種植是在一種無菌,人工的環境下。傳統水培依賴于由各種化合物,鹽分和微量元素精確搭配而組成的昂貴營養液。而在魚菜系統中,這個天然系統依賴于硝化細菌,蚯蚓將氨和其他排泄物轉化成植物養分。這是一個非常有機的過程。如果給植物使用殺蟲劑,魚類會很痛苦,甚至嗝屁。如果給魚類使用激su或者kang生素,植物也會很難過。水產養殖(aquaculture),英文aquaponics中的aqua意思是水water。字典中水產養殖(aquaculture)的意思是,在天然的或可控的海水或淡水環境中,培養水生動植物,如魚類,貝類和水草等。顯然魚菜共生有著強烈的水產養殖的痕跡。海南智能魚菜共生基地